孔艳琴
地区: 河南省 - 开封市 - 通许县
学校:通许县城关镇下洼学校
共1课时
第18课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 人教2001课标版
1教学目标
教学目标:
一、知识与能力:
1.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、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。
2.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,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。
3.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。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。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,提高识图的能力。
4.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、诸葛亮,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,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。
二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:
1.通过历史情境想象,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,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,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2.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,了解曹操、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。
3.通过历史史实和《三国演义》的对比,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,培养学生求实、求真的科学态度。
2学情分析
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,课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,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,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,及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、史实辩析、讲故事、讨论战争胜败原因、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,采用分组讨论、探究启发式教学,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,主动性,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,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,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,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
3重点难点
教学重点: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
教学难点: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.
4教学过程 4.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【活动】导入新课
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的主题曲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段历史。增强学生的好奇心,由此导入新课。
活动2【讲授】官渡之战
1、社会背景:东汉末年军阀混战
回顾东汉后期的社会情况(学生回答)
(教师归纳):东汉末年,爆发了黄巾起义。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,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,彼此长期混战,经济遭到严重破坏,东汉政权名存实亡。出现了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的惨象。东汉人口由“光武中兴”后的5300万锐减到760万,曹操在《蒿里行》一诗中写到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假使你生活在那个时代,你希望出现什么局面?(学生:安定统一)那么谁来完成统一大业呢?(学生:曹操)教师顺势提出问题(让学生看课件):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?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什么?有何影响?(对于问题,学生思考回答后,师生共同梳理整合。)
2、官渡之战(200年,曹操—袁绍)
3、作用: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
动脑筋:比较战前曹操、袁绍的实力及战争过程中两人的所作所为,找出曹操胜利,袁绍失败的原因。(结合地图册22页表格《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比较表》引导学生归纳两人的所为,并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感触,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)
4、(过渡)207年,曹操北征乌桓,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,基本上统一了北方。在归途中写下《龟虽寿》,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,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?(学生:统一全国)看课件的第二个问题: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,南方有哪些大的势力随之发展?208年,为了统一全国,曹操率军南下,与当时南方的刘备、孙权两股势力展开较量。
活动3【活动】赤壁之战
1、刘备、孙权的势力发展(让5个学生参演历史剧《三顾茅庐》,加深学生对赤壁之战之前这段历史的了解)
2、赤壁之战(208年,曹操—刘备、孙权)
——成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
(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)
(议一议)官渡之战中,曹操以少胜多,时隔八年,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,兵强马壮的曹操会失败呢?比较曹操一胜一负,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?
引导学生讨论,从三方面:一、曹军来自北方,不习水战,的疫病;二、曹军连锁战船,虽然能抗风浪,但易受火攻,战术运用不当;三、曹操骄傲轻敌,对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和诈降未引起警惕。分析曹军失败的原因,归纳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,并以此为出发点谈启示,如:要虚心,不能骄傲自大,要认真听取和采纳别人的合理意见,在学习上讲究方法等。
(过渡)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,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了泡影,孙权、刘备的势力得到巩固,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,三顾政治势力旗鼓相当,势均力敌,三分天下出现端倪。
活动4【讲授】三国鼎立的形成
三、三国鼎立的形成
1、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
结合教材105页的内容和《三国鼎立形势图》,用图示出三国鼎立示意图:
曹丕
220年 魏 洛阳
刘备 孙权
蜀 吴
221年成都 222年吴建业
(练一练)看《三国鼎立形势图》找出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,并说明是今天哪些地方?
(过渡)从图上可以看出,曹丕在北方,孙权在东南,刘备在西南,三国从地理位置上成“品”字状的鼎立之势,经过战乱,这种鼎立的局面创造了一段政治稳定的时期,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,
2、三国经济的发展
(学生看书106页内容归纳)
3、卫温到台湾(230年)
230年,孙权派大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(今台湾),从而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,说明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活动5【活动】课堂小结
(小结):
展示课前准备的几句歌谣:(学生齐读)
200年曹袁官渡战,曹统北方基础奠;
208年赤壁起战火网校头条,孙刘抗曹少胜多;
三国鼎立魏蜀吴,曹丕刘备孙权建;
各国经济争发展,230年卫温去台湾。
结合以上几句歌谣进行分析总结,再次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。
活动6【练习】练习
【自主检测】
选择题
1、公元207年,曹操曾写诗明志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结合所学知识判断,当时曹操“志”在何处( )
A. 统一天下 B. 消灭袁绍 C. 废汉称帝 D. 建立魏国
2、杜甫的“功盖分三国,各成八阵图。”的诗句主要赞颂的是
A.曹操 B.刘备 C.周瑜 D.诸葛亮
3.下列事件与台湾有关的是
A.丝织业兴旺 B.修建水利工程 C.船队到达夷洲 D.大兴屯田
4、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( )
A.巨鹿之战 B.官渡之战 C.赤壁之战 D.淝水之战
5、下列历史人物中,与成语“三顾茅庐”有关的是( )
第18课三国鼎立
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
第18课三国鼎立
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【活动】导入新课
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的主题曲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段历史。增强学生的好奇心,由此导入新课。
活动2【讲授】官渡之战
1、社会背景:东汉末年军阀混战
回顾东汉后期的社会情况(学生回答)
(教师归纳):东汉末年,爆发了黄巾起义。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,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,彼此长期混战,经济遭到严重破坏,东汉政权名存实亡。出现了生灵涂炭,民不聊生的惨象。东汉人口由“光武中兴”后的5300万锐减到760万,曹操在《蒿里行》一诗中写到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假使你生活在那个时代,你希望出现什么局面?(学生:安定统一)那么谁来完成统一大业呢?(学生:曹操)教师顺势提出问题(让学生看课件):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?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什么?有何影响?(对于问题,学生思考回答后,师生共同梳理整合。)
2、官渡之战(200年,曹操—袁绍)
3、作用: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
动脑筋:比较战前曹操、袁绍的实力及战争过程中两人的所作所为,找出曹操胜利,袁绍失败的原因。(结合地图册22页表格《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比较表》引导学生归纳两人的所为,并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感触,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)
4、(过渡)207年,曹操北征乌桓,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,基本上统一了北方。在归途中写下《龟虽寿》,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,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?(学生:统一全国)看课件的第二个问题: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,南方有哪些大的势力随之发展?208年,为了统一全国,曹操率军南下,与当时南方的刘备、孙权两股势力展开较量。
活动3【活动】赤壁之战
1、刘备、孙权的势力发展(让5个学生参演历史剧《三顾茅庐》,加深学生对赤壁之战之前这段历史的了解)
2、赤壁之战(208年,曹操—刘备、孙权)
——成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
(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)
(议一议)官渡之战中,曹操以少胜多,时隔八年,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三国鼎立ppt,兵强马壮的曹操会失败呢?比较曹操一胜一负,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?
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ppt,从三方面:一、曹军来自北方,不习水战,的疫病;二、曹军连锁战船,虽然能抗风浪,但易受火攻,战术运用不当;三、曹操骄傲轻敌,对孙刘联军采用火攻和诈降未引起警惕。分析曹军失败的原因,归纳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,并以此为出发点谈启示,如:要虚心,不能骄傲自大,要认真听取和采纳别人的合理意见,在学习上讲究方法等。
(过渡)赤壁之战后曹操不敢再轻易南下,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了泡影,孙权、刘备的势力得到巩固,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,三顾政治势力旗鼓相当,势均力敌,三分天下出现端倪。
活动4【讲授】三国鼎立的形成
三、三国鼎立的形成
1、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
结合教材105页的内容和《三国鼎立形势图》,用图示出三国鼎立示意图:
曹丕
220年 魏 洛阳
刘备 孙权
蜀 吴
221年成都 222年吴建业
(练一练)看《三国鼎立形势图》找出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,并说明是今天哪些地方?
(过渡)从图上可以看出,曹丕在北方,孙权在东南,刘备在西南,三国从地理位置上成“品”字状的鼎立之势,经过战乱,这种鼎立的局面创造了一段政治稳定的时期,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,
2、三国经济的发展
(学生看书106页内容归纳)
3、卫温到台湾(230年)
230年,孙权派大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(今台湾),从而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,说明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活动5【活动】课堂小结
(小结):
展示课前准备的几句歌谣:(学生齐读)
200年曹袁官渡战,曹统北方基础奠;
208年赤壁起战火,孙刘抗曹少胜多;
三国鼎立魏蜀吴,曹丕刘备孙权建;
各国经济争发展,230年卫温去台湾。
结合以上几句歌谣进行分析总结,再次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。
活动6【练习】练习
【自主检测】
选择题
1、公元207年,曹操曾写诗明志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结合所学知识判断,当时曹操“志”在何处( )
A. 统一天下 B. 消灭袁绍 C. 废汉称帝 D. 建立魏国
2、杜甫的“功盖分三国,各成八阵图。”的诗句主要赞颂的是
A.曹操 B.刘备 C.周瑜 D.诸葛亮
3.下列事件与台湾有关的是
A.丝织业兴旺 B.修建水利工程 C.船队到达夷洲 D.大兴屯田
4、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( )
A.巨鹿之战 B.官渡之战 C.赤壁之战 D.淝水之战
5、下列历史人物中,与成语“三顾茅庐”有关的是( )
Tags:18课,三国,鼎立,ppt,课件